beat365中国在线体育

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11月22日下午,beat365在403举办了教学发展活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案例分享会”,会议由中文系主任姚晓萍和国际汉语系主任张聪主持,两系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铁徽老师分享的“词汇的情感力量”一节来自必修课程《语言艺术》。她首先运用了图片法、视频法等手段带动学生感知语言效果,再借由词汇调查表的形式鼓励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探讨词语的主观性和情感功能,强调语言暗示对改变现状的重要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将语言理论与实际应用作了巧妙的结合,化抽象为具体,达到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思政目标三者的统一。

为了能消除学生在理解先秦文学时的隔膜感,郁冲聪老师在讲授《秦晋崤之战》时运用了“时空史记”的方法,不仅在时间上通过串联战役前的事件贯穿出了历史脉络,还在空间上利用地图清晰直观地将该段历史还原到了具体地点。再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进行多角度的开放式评论,最后还有延展性阅读的拓展。这种沉浸式的讲解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听课热情,提高了学生的主体体验感。

徐键老师从学科差异谈到语言文字学科相比于文学学科而言趣味性较弱,难有代入感的现实问题,因此他在讲授《广告语言研究》这门课程时更强调图片、音乐和视频的综合运用。随后他以“广告语言的词汇特征”章节为例梳理了从视频导入到理论串讲,并穿插图片引导的教学思路,还将视频分析与教学重点作了深入的结合。这种多模态的教学方式拓展了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的体验,对时间节点的规划也颇具示范意义。

操乐鹏老师更关注对文本的细读,他认为要避免传统教学模式重文学知识而轻文本本身的误区,着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敏感度。操老师节选了鲁迅和张爱玲作品中的部分内容,指出可以通过分析作家们的遣词造句补足历史背景和时代烙印,提炼出他们独特的写作模式。这种将文本与作家风格、思想和作品主题相勾连的教学方式,以及续写小说等作业的布置,能在文学和语源角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启发学生主动阅读作品的目的。

赵文源老师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分享了自己在讲授《周易研究》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从撰写博士论文时自感难以驾驭到备课到课前最后一分钟,赵老师谦虚审慎、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课程内容的不断思考和完善就是他的课堂能够引人入胜的关键。

史婷婷老师以《青春之歌》为例分享了她讲授50至70年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为了能达到作品和文学史的点面结合,消弭学生在接受红色经典和十七年文学时的代际差异,她在教材之外更挖掘了包括作家个人史、日记和子女追述等在内的多重史料,多维度地展现出了作家的整体性形象,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人物与作家个人经历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作品分析与背景理解的平衡。

吴智斌老师先是从课程的整体规划上分享了她在讲授《中国当代文学》这门必修课程时的手段和方法。她以现当代作家的命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归纳中国文学史的分期和特点,思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学艺术水平与经济政治发展的同步性。再通过重读经典作品进一步探讨文学作品创作应遵循的原则和评价它们时所需要关注的时代因素。

吴老师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经典》这门通识课程的教学则是从思想、审美和察人这三方面展开的,更强调知识与思想的内化和“文学即人学”观点的传导。她还致力于通过精心设计的随堂阅读检查和问题,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思考角度。而在教学改革、探索和创新方面,吴老师借助演、写、写+演、写+演+拍等方式帮助学生自发阅读和理解文本,收获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崔霞老师在阐述性格特点与授课风格间的密切关系后,又表明将个人兴趣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重要性。她还现场吟唱起了《蒹葭》,直观地对比了南派曲调与现代演绎时的差异,这都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感知,辅助教学。

最后,孙德平老师对八位老师的分享作了逐一点评,认为他们都能在充分贯彻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创新教学上的方式方法,挖掘教学的新角度和新思路,在引导学生理解之余还能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

此次会议聚焦老师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困惑和疑问,所分享的心得和体会颇具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将为老师们开展今后的教学工作树立更大的信心。

(撰稿:吴小萱审核:吴智斌)

上一篇:我院教工党员积极参加学校防疫志愿服务工作

下一篇:党的二十大代表马瑜受邀“云端”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关闭

网站地图